查看原文
其他

方笑一作品推荐|感受诗词里的人间与烟火




中国的古诗词,是中国古典文化里头最纯净、最优美的东西。那些动人的清词丽句,可能从你童年的时候起,就一直在你耳边回响,直到今天。中国的古诗词,也是现代中国人最最需要的东西,因为它能够解除你深度的焦虑,抚慰你躁动的心灵。你可能会说,古诗词的时代离我们太远了,已经是过去时了,但我要告诉你,古诗词其实离我们并不远,它就在我们身边。因为,古诗词所表达的真挚情感,所蕴含的真挚体验,与你的心、你的世界,息息相通。读古诗词,对你而言,永远是现在进行时。

——方笑一



“青山遮不住,毕竟东流去”,古诗词连同创造它们的诗人,以及诗人的生活世界,早已离我们远去,它成了深藏在古老书卷里的文字,或许还蒙着薄薄灰尘,它成了旅游景点招揽游客的广告,或许还被镌刻在新建的亭台楼阁之上,它更成了中小学课本里的必读必背篇目,或许还出现在语文试卷上……虽说“书卷多情似故人”,却难免“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”,虽说“腹有诗书气自华”,可毕竟“纸上得来终觉浅”。


历经千年的岁月沧桑,古诗词还活着吗?它还能存活在当下人们的心里吗?


古往今来,诗词中包含的某些情感的确未曾从我们的内心褪去。


假如你成功过,大概不难体会“春风得意马蹄疾,一日看尽长安花”的那份喜悦;假如你孤独过,当然对“飘飘何所似,天地一沙鸥”背后的苍凉感同身受。忙忙碌碌的你,有时免不了会有“长恨此身非我有,何时忘却营营”的无奈和感叹;忙里偷闲的你,对“痴儿了却公家事,快阁东西倚晚晴”的舒心惬意一定别有会心。


是的,古诗词里那些宝马雕车、浅斟低唱、桃李春风、江湖夜雨,在你人生中的某一时刻,也许都曾出现过,读这些诗词,就等于重温了自己那一刻的生命。


在方笑一老师的理解里,古诗词就是人间烟火、寻常巷陌,那里有普通人的悲欢离合,对周遭世界的敏锐感知,对宇宙人生的深刻解悟。


读古诗词,就是体察世间百态,品尝人生百味。



方笑一,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、博士生导师,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副院长,《中国诗词大会》命题专家,中国宋代文学学会理事,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理事。著有《经学、科举与宋代古文》《北宋新学与文学》《古诗词中的中华美德》等,主编《中华经典诗词2000首》。



古典诗词品读录:人间

点击图片,购买图书


方笑一  著

定价:35.00元

商务印书馆


心怀家国,羁旅江湖,静悟人生

品读古诗词名篇,走进诗人心灵世界


所谓“人间”即指中国古代文人在对家国和与家国息息相关的个人命运的关怀。


全书选择魏晋至唐宋间的经典诗词30余首,按“家国”“羁旅”和“静悟”三个主题编排,选诗“生熟相间”,既有耳熟能详如曹操《短歌行》、崔颢《黄鹤楼》者,也有相对陌生如王维《西施咏》、苏轼《永遇乐》者,而陌生的作品中又不乏流传广泛的名句。


作者娓娓道来,语言兼具平实、优美两长,不仅一一解释诗词中涉及的典故出处,还不时与现实生活连接,展现了中国人在古典时代的心灵历程——穷则独善其身,达则兼济天下。本书与《古典诗词品读录:烟火》一起,在整体上达到了对中国人古典精神世界的完整描述。


书摘

前不见古人,后不见来者。

念天地之悠悠,独怆然而涕下。


初唐诗人陈子昂的《登幽州台歌》,全诗一共只有四句,虽不长,气势却极为宏大,充满了时空上广阔、辽远、恒久的感觉。“前不见古人”,即回望古代,看不见那样的圣君、贤士;“后不见来者”,即展望未来,依旧看不到出现贤明的君主、贤德的士人之可能。这样的情况岂不令人绝望?所以诗人便高喊道:“念天地之悠悠,独怆然而涕下。”……


对于《登幽州台歌》,清代评论家黄周星在《唐诗快》一书中有一段精彩的评论:“胸中自有万古,眼底更无一人。”陈子昂胸中有万古,眼里却没有看得上的人,“前不见古人,后不见来者”,空有一腔热血,偏遇着庸碌的统帅。黄周星又言:“古今诗人多矣,从未有道及此者。”从没有一个诗人能够写下“前不见古人,后不见来者。念天地之悠悠,独怆然而涕下”这样的诗句。因此他评价道:“此二十二字,真可以泣鬼。”


《登幽州台歌》寥寥二十二字,却有惊天地泣鬼神之效,这是古人的评价。当代的思想家、美学家李泽厚先生在他的名著《美的历程》中谈到,陈子昂的《登幽州台歌》有一种得风气之先的“伟大的孤独感”,它到底伟大在哪里呢?


我认为,虽然陈子昂由于一己之原因写下了这首诗,但是当他呼喊出“前不见古人,后不见来者。念天地之悠悠,独怆然而涕下”这四句话时,他带来的是横穿古今、纵贯天地的广阔背景,就如解析几何坐标系,“前不见古人,后不见来者”就是横坐标,“念天地之悠悠”,天和地贯通就成为纵坐标,诗人处于纵横坐标的交叉点上,“独怆然而涕下”。


古典诗词品读录:烟火

点击图片,购买图书


 方笑一  著

定价:35.00元

商务印书馆


凡尘烟火,相思无尽,风情万种

品读古诗词名篇,体验诗人日常生活


所谓“烟火”即指中国古代文人在日常生活的种种活动、际遇、情感。


全书选择魏晋至唐宋间的经典诗词30余首,按“凡尘”“相思”和“风情”三个主题编排,选诗“生熟相间”,既有耳熟能详如王维《山居秋暝》、李商隐《无题》者,也有相对陌生如陶渊明《移居》、苏轼《洗儿戏作》者,而陌生的作品中又不乏流传广泛的名句。


作者娓娓道来,语言兼具平实、优美两长,不仅一一解释诗词中涉及的典故出处,还不时与现实生活连接,细细摹画了中国人在古典时代的心灵历程的另外一个面相:生活的喜怒哀乐,相思的缠绵悱恻,四时八节的烟火气息。本书与《古典诗词品读录:人间》一起,在整体上达到了对中国人古典精神世界的完整描述。


书摘

胜日寻芳泗水滨,无边光景一时新。

等闲识得东风面,万紫千红总是春。


这首诗是南宋大学者朱熹描写春天的《春日》。春天到了,与家人好友外出游春之际,我们是否会联想起一些描写春天的优美诗词呢?比如北宋苏轼的“春江水暖鸭先知”,比如南宋张栻的“春到人间草木知”。这些诗句无疑描绘的都是春天到来之际, 大自然的动物和植物对春天降临的敏锐感知……


然而,这首《春日》背后其实还有更深的含义。其中奥妙就在首句“胜日寻芳泗水滨”的“泗水”二字。泗水在今天山东省的中部,位于孔子故乡曲阜附近。朱熹是南宋人,当时,包括山东在内的北方地区被金人占领,已非宋朝国土。朱熹一辈子都没有到过今天的山东地区,遑论泗水,他为什么会描写自己到从未去过的泗水之滨寻春呢?


“泗水滨”其实是出于一种想象,但这样的想象并非凭空而来,其背后有很深的意涵。春秋时代,泗水属于鲁国,孔子与之有着密切的关系。


孔子曾在洙水和泗水之间聚徒讲学,因此后世就把孔子的学说称为“洙泗之学”。所以诗中的“泗水滨”并非朱熹实际踏足的地方,而是指孔子讲学之地。实际上,朱熹在此是为了表达对孔子之道的倾慕。


由此类推,首句“胜日寻芳泗水滨”的“寻芳”,后人便认为寻的是圣人之道。“万紫千红总是春”也并非纯粹描写春天之景,而是写朱熹领悟了儒家之道后的心境,仿佛满目都是春色。所以,这首诗其实表达了朱熹对儒家之道、对“洙泗之学”、对圣人孔子的倾慕之情,而非对春天的实写。




商务印书馆上海分馆书友会

扫码加入  了解图书资讯
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
方笑一作品推荐|感受诗词里的人间与烟火
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